天文小說

登陸 註冊
字:
關燈 護眼
天文小說 > 春風秋雨人世間 > 第5章 孔子亂陰陽

第5章 孔子亂陰陽

易傳說:立天之道曰陰曰陽,立地之道曰柔曰剛,立人之道曰仁與義。

朱熹曾質疑,仁對陰、柔,義對陽、剛,這似乎不合適,所以應該是立人之道曰義與仁。

我們按上節天道地道的規律套一下看看。

天道是每天的日夜消長導致的,天氣的冷暖循環。

地道是每天的剛柔消長導致的,地宜的高低循環。

人道是每天的仁義消長導致的,人道的盛衰循環。

先不說人道是什麼,隻說仁義居然會每天都消長?

孔子為了宣傳仁義可是真敢編呀,居然亂定陰陽。

那人道究竟是什麼呢?

首先,天道與日夜相關。

其次,易傳說:剛柔者,晝夜之象也。

那麼地道也與日夜相關。

最後,易傳又說: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,曲成萬物而不遺,通乎晝夜之道而知。

也就是說,萬物之道都是與日夜相關的。

所以,確定人道,日夜是關鍵。

人在日夜有什麼不同呢?

自然是白天活動晚上睡覺了,也就是白天動,晚上靜。

動靜影響的是什麼呢?

自然是身體狀態。

我們把動靜代替仁義,人體代替人道,再套一下道的規律:人道是每天的動靜消長導致的,人體的盛衰循環。

日長動的時間長,夜長睡的時間長,動靜消長冇問題。

人夏天精力十足,冬天隻想睡覺,人體盛衰也冇什麼問題。

隻是,動靜是人的外在表現,真正變化的應該在人體內。

否則,人時時刻刻活動,永不睡覺,豈不就不衰了?

這既不科學,又不符合實際。

那人體內部消長的是什麼呢?

古人認為是氣、血,我們再套一下規律:人體之道是每天的氣血消長導致的,人體的盛衰循環。

這就是中醫的源頭了。

中醫的問題先不討論,以後再說。

我們現在麵臨的問題是,人體之道就是人道嗎?

肯定不是,易經最早是預測國事的,那麼對於伏羲來說,部落的盛衰纔是人道。

把人道換成部落再套一下規律:人道是每天的動靜消長導致的,部落的盛衰循環。

這裡的動靜就不是一個人的動靜了,而是整個部落的人的動靜了。

人們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

夏季忙碌,食物眾多,因此部落強盛,可以圍捕野獸。

冬季清閒,食物稀少,因此部落衰弱,所以被野獸圍捕。

這與人道完美契合。

這就是伏羲時期的人道,這時自然環境,也就是天道地道對人們的影響極大。

但到了夏商周,國出現了,人們應對自然環境的能力大大提升,那人道豈不是要變了?

我們把部落換成國家,再套套規律:人道是動靜消長導致的,國的盛衰循環。

這裡的動靜就是民的動靜了。

同時,我把每天去掉了,因為國的盛衰不再受季節影響,週期不再是一年,動靜的輪換也就不是一天了,而應該是某個週期了。

我們就是民,我們週期性的動靜,與國的盛衰有關,那是什麼呢?

這個很難分析,因為這要站在伏羲的立場,王的角度分析,我們不是王。

我們換個思路:孩子週期性的動靜,與學習好壞有關,那是什麼?

估計所有的家長都會脫口而出,努力不努力唄。

所以,動靜就是努力與不努力。

有人可能說這是個人,那你把家長換成老師是一個意思。

人性本就如此,個人還有可能長期象打雞血一樣的進取,但從團體來看,工作效率必然是反反覆覆的。

王肯定不會坐視民不努力,如同老師、父母不會坐視孩子們不努力一樣,因此就會去治理。

所以孔子提出仁義,仁是愛,義是理,愛民愛子他們就會努力,教他們道理他們也會努力。

這就是孔子把人道改成立人之道曰仁曰義的邏輯。

這裡有個問題,仁和義都對應努力,豈不是都是動都是陽了?

這需要換個角度,結合實際應用看問題。

你愛孩子的時候,大多是孩子努力的時候,你和他們講理的時候,大多是孩子不努力的時候。

從對你孩子的態度,判斷孩子的學習情況,是**不離十的。

所以判斷民的動靜,王的仁義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,隻是價值不多而己。

所以,人道並冇變,動靜其實也冇變,隻是觀察對象、觀察角度不同而己。

立人之道,始終是,曰靜曰動。

孔子最大的問題不是亂了人道,而是亂了陰陽。

陰陽是道的基礎,易傳是學易的基礎,易傳中的陰陽亂了,易道能不亂嗎?

數千年來,後人基於錯誤的教科書學易,又怎能得到正確的結果。

『加入書籤,方便閱讀』

熱門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