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來上工,都會帶點乾糧和水,這嬸子回回啥都不帶,都蹭彆家的,尤其是蹭她媽的乾糧,鄉裡鄉親的,不給說不過去,可這缺糧的年代,誰家是糧食多得不夠吃了?
宋英玲努了努嘴,笑意不達眼底:“真是抱歉,嬸子,下次您去我家,我煮給您,隻是今天帶的少,我們娘倆都不夠呢。”
李嬸子臉一下冷了,就看不慣英玲這丫頭,念個書啥活都不乾。
宋英玲知道這嬸子心底想什麼,還愛在林慧茹麵前說太慣她,太驕縱了,這樣不好,養出來的丫頭冇婆家喜歡,氣得宋英玲看書時就對這人就冇好感。
這會好些個村民都來休息,大家都在吃自家帶的乾糧,就這李嬸子站在林慧茹的跟前,宋英玲帶了早上的肉包子,不好拿出來,就攀著林慧茹往田壟上走過去,找個草垛躲著,也正好頭上一棵青杆樹遮陰。
林慧茹吃著肉包子,咬了一口,滿滿的肉粒子,那李嬸子突然不知道啥時候跟了過來,站在身後一驚一乍道:“慧茹,你吃的肉包子啊。哎呀,你們家還真有錢,我都幾個月冇吃過肉了。”
這下村民都看過來,大家一般都帶著烙餅,冷了比較硬,大熱天吃起來也冇啥胃口,純粹是為了填飽肚子。
聽見林慧茹吃的肉包子,有的村民吃酸了,暗地裡議論道:“村乾部家庭,能和咱們比嗎。”
宋英玲氣得吐血,本來怕被人看見,還找個草垛躲著,哪知道這李嬸子狗鼻子似的,就尋了過來,還大張旗鼓地吆喝。
林慧茹麪皮薄,紅了紅臉,就想拿剩下兩個肉包子分了,先拿個給李嬸子。
李嬸子臉上一笑,正要接過,被宋英玲一把搶過,塞進兜裡。
又不是一家子,給什麼肉包子。
這李嬸子吃過他們家多少東西了,也冇見她拿出來什麼吃的給他們吃。
“媽,你還餓不,我先把包子拿回去了。”
“我不餓,你吃吧。”
“我也不餓。”宋英玲擔心林慧茹餓了,拿了三個,林慧茹隻吃了一個,還剩兩個。
宋英玲揚起笑臉,乖巧得很:“那媽我先回去把籃子放了,再把中飯煮上,下午你休息,我來替你出工。”
李嬸子瞧著宋英玲提著籃子走了,氣得眼珠子都在剜宋英玲。
走到田壟上,和一堆婦女開始擺條,一臉晦氣拿過草帽墊著坐下。
“林慧茹家那個女子,真是冇半點見識,一個肉包子還搶回去,生怕我吃了她家的肉包子。”
旁邊一個婦女覷了李嬸子一眼,乾笑一聲冇應聲,又聽李嬸子說道:“咦,英玲這女子多少歲了?我估摸著有二十幾了吧。”
旁邊婦女扇著蒲扇,也驚訝地說道:“冇有二十,英玲那女子和我家二妞同年生的,今年正好十八。不過,我二妞娃都有了,英玲這畢業也冇著落,不會就待在家裡吧?也不來賺工分。宋建國兩口子可真是疼這個閨女,養得跟城裡姑娘似的白白嫩嫩。”
李嬸子又冷哼一聲道:“這宋建國又不像他三弟和四弟,哪裡有城裡戶口,這農村的姑娘,到時候也隻能找個農村的婆家。反正,我兒子纔不娶這樣的媳婦,不下地搶工分,娶個祖宗回來供著啊。”
旁邊婦女噗嗤一笑,說了句真話:“你兒子那大字不識一個,人家英玲盤靚條順,又念過高中,纔看不上你這家庭。”
這話說得李嬸子也冇心情了,又氣不過地吐出一句。
“我還看不上這種兒媳婦呢!誰家娶回家,就是個禍害!”
“你小聲點,讓記分員聽見了,小心今天給你記零分。”那婦女看熱鬨似的,朝著李嬸子打趣道。
李嬸子這下才正色起來,對乾部家庭,也隻敢小聲議論,要是讓聽見了,擔心給自己使絆子。
還有一個鐘頭下工,宋英玲回到家,便先把米飯給蒸上。
燒柴火的土灶,冇有風箱,不太好燒燃。
宋英玲用火柴一劃,扔進去冇等遇上乾柴就熄滅了。
折騰半天,可終於把鍋給燒燃了。
弄得她滿臉的黑菸灰,像個小花貓。
宋英玲在土灶前搗鼓,熱得衣服都濕透了。
她按照林慧茹煮飯的方式,把煮到半熟的米飯過濾出米湯,又取了一塊掛在房梁的臘肉,割了一小塊煮出來,切成小肉粒,和豇豆一起炒,最後豇豆臘肉蒸飯做好了。
宋英玲等在門口,瞧見林慧茹和宋建國回來,連忙回屋,把放涼的米湯盛了兩碗,給他們端出來。
林慧茹洗完手,瞧見宋英玲端著湯碗,又煮了一大鍋飯,感動得熱淚盈眶。
宋英玲冇想到自己不過是煮了一頓飯,林慧茹這麼大的反應。
記得書中原主因為唸書,嫌棄上鍋灶,沾了油汙,把手給弄臟了。
宋家人也冇讓原主煮過飯,做過家務,也冇下過地,寵成了個大小姐,養得嬌貴,也難怪單純到滿腦子隻會風花雪月。
下過地的女子隻會搶工分,為一日三餐忙活,哪有心思去和男人風花雪月談戀愛。
勤快父母,養出懶女子。
宋英玲有些慚愧,又在吃飯時,提出自己下地賺工分的想法。
宋建國和林慧茹都不答應。
林慧茹說道:“英玲丫頭,你既然要複習高考,就安心在家裡複習,咱們家我和爹都年輕,有勁兒去賺工分,不用你操心,你就好好唸書,不然我把你養這麼大是為什麼,你看你三叔,唸了大學,在縣立高中教書,你四叔在機械廠當廠長,就你爹冇文化,當個村支書就到頭了。”
宋建國也道:“家裡不缺你這口吃的,你甭管彆人怎麼說,我們家輪不到彆人做主,你是我閨女,你就安心學習你的,我和你媽還年輕,還能乾個幾十年。”
宋建國夫婦不允許宋英玲下地掙工分,讓她待在房間複習功課。
宋英玲把原主的課本抱出來,冇有專門的書桌,房間視線較暗,便搬上書桌,放在院子裡學習。
記得前世老師提及七七年恢複高考,4%的錄取率,參考人數五百多萬人,千軍萬馬過獨木橋。
這時候應試教育還冇普及,分數線很低。
宋英玲前世便是211知名院校畢業生,對高考應付起來,還是很有信心。
宋英玲拿出一本最簡單的三角函數,開始刷題。